小麦研究中心在西藏半野生小麦起源与高原适应性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 |||||||
|
|||||||
2020年10月8日,亚博APP小麦研究中心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rigin and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of Tibetan semi-wild wheat”的研究文章。西藏半野生小麦是我国特有的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隆子河流域,混生在普通小麦和青稞田中,成熟时自然断穗。长期以来,关于西藏半野生小麦的分类地位、起源演化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从基因组水平上全面揭示了西藏半野生小麦基因组结构变异、起源与演化规律和高原适应性机制,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该研究首先对藏1817进行了深度测序,并利用DeNovoMAGIC3分析平台,获得了第一个高质量的西藏半野生小麦参考基因组,这也是世界上第二个已发表的六倍体小麦的参考基因组。该基因组大小为14.71Gb,注释了118,078个高可信度蛋白编码基因。通过比较藏1817与中国春基因组序列,文章首次报道了西藏半野生小麦基因组中光合系统的大量基因发生了丢失。 为了揭示西藏半野生小麦的起源演化,该研究对74份西藏半野生小麦和35份西藏地方种进行了重测序,发现两者之间亲缘关系紧密,遗传多样性存在瓶颈效应,从全基因组层面揭示了西藏半野生小麦脱驯化于西藏地方品种。通过关联分析鉴定到了重要的脱驯化位点,位于 责任编辑:李珊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